English

农村更要实施“素质教育”

1998-01-09 来源:光明日报 吴天弼 我有话说

教育界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,我们传统的“应试教育”、“选拔教育”、“英才教育”应该向“素质教育”、“普及教育”、“全面教育”转变,这是今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大思路和大方向。我们也高兴地看到,在许多大城市的中小学里,正在蕴酿着实施这一改革的种种方案。然而,令人担忧的是,在广大的农村学校里,传统的“应试教育”体制更为僵化,所表现出来的缺陷更为明显,而改革远未提上议事日程。

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。应试教育使教育的功能片面化和单一化,它使学生变成考试机器,却在学习能力、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出现功能性缺陷。这种教育体制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将产生负面的后果。就近而言,现代国际社会的竞争说到底是国民素质的竞争,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,提高国民素质几乎是唯一的路径;就远的而言,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说过,共产主义就是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其他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。以分数为杠杆,层层选拔英才的教育,忽视了大多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,而选拔出来的少数“英才”也实际上是不健全的。

对农村学校而言,“选拔教育”的负面影响表现得最为突出。它的升学率低,因而“英才教育”的效率就低,人力物力的浪费就大,未被选拔的学生损失就大。正因如此,广大学生家长参与义务教育的积极性严重受影响。许多家长不愿意花钱送孩子上学的主要理由往往是,这孩子考不上大学,学也是白学。而现行的“选拔教育”体制确实很难让人认识到,即使上不了大学受教育也是应该的、值得的。

一个健全的教育体制应该起到这样的作用:对学生而言,培养他们身心健康,知识丰富,有高尚的理想和情操,精神饱满地面对现实的社会生活;对社会而言,敦风化俗,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。“应试教育”在这些方面显得特别的无能为力,因为在这个体制中,德、体、美、劳几个方面找不到应有的地位,特别是,一直放在首位的德育工作显得极为尴尬,因为它无法在单纯的考试指标中体现出来。

应该看到,“素质教育”的核心是德育,以“素质教育”取代“应试教育”,实质上是以“德育为中心”取代“分数为中心”。必须从这个高度来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。撇开直接的现实功利的考虑而言,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塑造民族精神、塑造理想人格。正因为如此,德育才永远排在第一位。中国古代“传道、授受业、解惑”,道也是放在第一位的。德先才后,德主导才,无数大教育家都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。因此,必须认识到,素质教育之所以要取代应试教育,就在于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即德育在应试教育中遭到了严重的忽视。

对德育工作的忽视往往与对德育的片面理解相伴随。在应试体制中,德育被简单地等同于“政治课”,将之还原为分数指标,而丧失了德育的真正功能。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意识到,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,它应该体现在智育、体育、美育和劳动等各个方面。对九年义务教育而言,德育工作应渗透到历史、地理、法律和自然各门功课中,渗透到课外活动中,渗透到校园生活中,渗透到教师的行为规范中。

在每一门功课中,教育均涉及到两个方面,一是传道,一是授业,一是知识的讲授,一是道理的引伸和启发。每一门功课均可以告诉学生世界的道理、人生的道理,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。在课外活动中,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、热爱大自然的健康情操。在校园活动中,可以让学生学会文明的举止和行为方式,在农村学校里做到这一点相对较为困难,因为与校园外反差太大,也因为少数教师还没能养成文明的行为规范。德育工作首先也是针对教师的,为人师表者应以德服人。

农村教育应该为农村社会输送新一代有理想、有道德、有文化、懂法律的公民,而不只是选拔几个大学生。因此,九年义务教育走向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,刻不容缓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